http://www.wretch.cc/blog/ferment&article_id=8858724
我複製了這篇文章 
轉貼到自己這裡來
因為他寫得挺好的
文字讓我很有感覺
或許你們也會喜歡
或許也會看到什麼

********************************

一年

時日與世界的遷移,
總是細沙流水一般的,
在短暫的片刻裡人總難以體會那些細緻而飄渺無常的變化,
總得在一些人事經過被堆砌累積以後才會有那種事過境遷的領悟。


夏天的張懸出了第二張唱片,
上一張的則終於被往後推入了歷史,
成了舊唱片,
在這新舊的期間中,約莫是一年,
一年的終始。


如果說音樂是歷史與集體記憶的載體,
唱片作為音樂的具體形式也在新時代的推移裡
靜默無聲地改變人們聆聽音樂的本質,
網路與電腦變動了音樂市場生存的邏輯。


音樂的數位化讓唱片的發行出現了螺旋效應,
大者恆大小者恆小的邏輯
讓對新人唱片的發行變成了唱片公司最不堪負荷的承擔,
投資已有基礎的明星藝人的發行策略則使今年的唱片量持續地減少並缺乏新鮮感。


當唱片公司在一場一場的演唱會與偶像劇裡尋找新的利基點,
音樂便不再只是純粹聽覺的運作,並轉向視覺化、舞台化、活動化的操作。
這幾年幾乎是演唱會與偶像劇最風起雲湧的一段日子,
五月天幾乎快年年都來個幾場,
陳綺貞除了自食其力的EP與走唱生涯外,不免俗地開了幾次演唱會。
黑澀會與棒棒堂成了這種音樂表演經濟的典範。


Channel V與MTV輸給了youtube與i-TUNE,
同時也輸給了網路的無限的自由與廣度,
黑澀會與棒棒堂的播出時間慢慢地侵佔了MV播放的時間,
隋棠則拿著化妝品為還在長大的少女們定義何謂美麗的姿態,
連看起來不太會跳舞的白歆惠都站上舞台主持起舞蹈競賽節目。


卻除了主體的音樂失去了獲利的光芒,它不再那麼主要與重要,
僅成了表演經濟中的一個環節。


這是一個從聽覺朝向視覺偏斜的時代,
如果是偏執的麥克魯漢想必會這麼評論。


除了市場以外,
時間與空間的意義也在網路的隱喻裡激烈地改變。
音樂取用與販賣的基地從地方接連至了全球,
市場的目標疆界從台灣的單一到兩岸三地的多元,
大部分唱片藝人在台灣的宣傳時間越來越少,
唱片的製作也必須找到市場的總和,
例如造成軒然大波SHE的中國話專輯。
其所創造出的衝突其實是資本主義全球化與國族主義的衝突與矛盾。
資本不斷地重新劃定利潤的空間邊境,
國族主義透過族群、政治與地域畫出另一道隱然卻又實體的邊界。
音樂市場的舊時空在這些力量之中不斷地拉扯、解構以及重構。


而,
我們不再相信偶像或者
不再擁有偶像。

網路的連結與頻寬的增加改變世界的速度感,
越來越多的頻道與太多明星造成了通貨膨脹形成了明星的除魅,
他們不再佔有少數的舞台與表演機會,
隨手可見的網路名人印證了明星無異於凡人
而凡人隨時可浮昇成為名人的可能性。
明星的稀有性其實來自於舞台的稀有性而非個人特質的自然魅力,
原本透過舞台距離、燈光效果與鏡頭構圖所拉扯出的偶像光蘊,
也在一般人對於photoshop的運用、視訊攝影的普遍使用中,
淡淡地消逝了。


星光大道才是這個沒有偶像的後現代寫照,
身為個人的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偶像。
我們不需要再間接地投射自我情感與想像在一個遠方的陌生偶像上,
而在每個相簿與部落格裡寄寓情感將自我塑造成自我的偶像。


偶像不再是舊時代的意含,
不再是集體文化集體精神的聚合體,
反而變得像是隨時可棄置的消耗品,
在每一次的淘汰賽中隨著評審與觀眾的喜好增加與汰除,
在PK賽中出局或出線。
並在還沒開始厭倦之際,
迅速地換到新一屆尋找新的標的物。


也許是錯覺,
但今年幾乎是沒有精選集了,
若我們把精選集視作是一種時代精神的句點與總結,
那麼,在沒有精選集的年代裡,
連這種精神都不復見了。

也許,我們活得短暫而飄浮,迅速而片段,
我們不再需要他人,
只剩下自己並且沒有永恆。



有時,我只願意聽你唱完一首歌。
在所有人事已非的景色裡,
我最喜歡你。

張懸說。



我總覺得,
那幾乎是這個倏忽而片刻的世界裡,
最善解人意的倔強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laine Sh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